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申论范文

2017年《半月谈》第20期: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

发布:2018-01-15 21:39:23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半月谈是备考公务员考试的重要资料,考生也可通过2018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用书(免费赠送200+课时在线听课,2万道题在线刷题、200套真题在线模考)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中的申论部分掌握更多的申论答题技巧和备考方法。现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网将每期按时更新半月谈信息,建议考生可ctrl+D收藏本站,以便随时关注最新资讯和考试信息。以下为2017年《半月谈》第20期: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请查看:
 十九大特别报道: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一
  现代化何以成为代表文明进步的世界现象
  18世纪以来,现代化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已成为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其中,发达国家要保持世界前沿水平,发展中国家要追赶世界前沿水平。
  现代化堪称一场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竞赛
  形象地说,现代化就像是一场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竞赛,跑在前面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其他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有可能掉下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赶上去,这种位置转换具有一定规律性。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在20世纪后50年里,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的比例约为10%,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5%。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看来,现代化现象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
  早在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入尾声,航海大发现激发了人们的空前热情,许多欧洲人相信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那就是“现代”。
  18世纪中叶,欧洲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相信,“成为现代的、满足现代的需要”代表了时代潮流。
  于是,发明了一个新词“现代化”(1748年~1770年),用来描述这个新现象。随后,“现代化”走出欧洲,向其他地区扩散。
  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步;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本质。
  作为一种文明进步,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它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各个领域。
  现代化包括四个转型,即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人既是现代化的行为主体,也是现代化的受益者。
  现代化现象首先出现在少数先行国家,然后扩展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但也有少数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参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对世界131个国家1960年~2014年现代化进程的评估中发现,1960年,约有14个国家完成经典现代化,即第一次现代化;2014年约有74个国家完成或基本实现经典现代化,有29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
  现代化代表文明进步是大势所趋
  人类文明走过5000多年历程,世界现代化已经走过近300年的路程。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化发生在人类文明的前沿国家和后进国家。
  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18世纪~21世纪的400年里,它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
  其中,第一次现代化包括三次浪潮: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第二次现代化预计将包括三次浪潮:信息化、仿生化和体验化。
  现代化还是一种国际竞争,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如果一个国家不选择或拒绝现代化,那么它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会扩大。
  国家现代化路径多元,需寻求合适模式
  根据现代化的政治挑战和时间划分,美国学者布莱克把国家现代化分为英法型、西方衍生国型、其他欧洲国家型、拉美国家型、独立国家型、原殖民地国家型和非洲国家型。
  1960年以来,发达国家先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入所谓的“后现代”。1970年以来,发达国家先后进入第二次现代化,21世纪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会越来越多。
  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其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理性化,注重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目前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创新驱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成为一种国际共识,第二次现代化代表了世界前沿和发展方向并扩展到全球。
  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必然受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吸引,并加速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型。
  它们可以推动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集聚两次现代化的精华,降低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迎头赶上第二次现代化的未来世界前沿,这种模式被称为“综合现代化”。
  在过去300年里,有些国家保持发达国家的地位,有些国家成功晋级,有些国家地位下降。
  地位上升的国家,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既有工业化优先、民主化优先和城市化优先模式,也有经济优先、教育优先和协调发展模式等;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既有知识化优先、信息化优先和生态化优先模式,也有协调发展模式等。
  国家现代化没有最佳模式,只有理性选择。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二
  在现代化指标体系中,中国坐标如何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变化是永恒的存在。通过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指数评价,可以动态监测世界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指数是反映国家现代化水平和重要特征的发展指标,是世界131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包括第一次现代化指数(1950年至今)、第二次现代化指数(1970年至今)和综合现代化指数(1980年至今)。
  衡量现代化国家的多元标准和指标
  第一次现代化指数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进展(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典型特征的经典现代化)。
  其特点主要是可以比较好地表征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发达国家的实际水平;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其适用对象减少;指标和标准值是固定的。
  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第二次现代化的进展(第二次现代化是以知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为典型特征的新现代化)。
  其特点为能够比较好地表征发达国家的实际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水平;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适用对象增多;指标和基准值是可变的。
  综合现代化指数则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相对差距。特点为可以同时表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对水平,适用范围比较广;指标和参考值是可变的,可称为相对现代化指数,主要反映“相对水平”。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教授访问中国,提出经典现代化的11个评价指标。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选择其中10个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增加值比例、服务业增加值比例、城市人口比例、医生比例、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等)作为第一次现代化的评价指标。
  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在70年代以来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评价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I和知识应用II等四大类指标和16个具体指标。
  其中,知识创新是指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知识创造和新知识首次应用;知识应用I为改进生活质量,知识应用II为改进经济质量;物质产业包括农业和工业。
  综合现代化则是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现代化评价,选择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共性指标,同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对水平。
  值得提醒的是,世界现代化指数反映世界131个国家、不同组国家和世界平均的现代化水平,它体现世界现代化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领域的综合水平,它没有包括政治等领域的现代化水平。
  客观地说,世界现代化指数,只是反映了现代化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
  中国现代化指数及在世界的方位坐标
  中国现代化探索和建设进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1840/1860年~1911年清朝末年的现代化起步;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局部现代化;1949年以来的全面现代化建设。
  当前,中国现代化指数和方位坐标如何?
  现代化研究界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现代化水平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小,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
  中国现代化指数包括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指数、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反映中国现代化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领域的综合水平。
  以2014年为例,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指数约为99,在世界131个国家中排第51位;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45,世界排名第51位;综合现代化指数为42,世界排名第63位。
  从国际视野研判,中国仍具有较大国际差距。
  仍以2014年为例,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中,人均国民收入指标没有达标;
  中国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中,知识产权出口比例、人均知识产权进口、人均知识创新经费、人均国民收入、人均购买力、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等指标,与国际差距较大;
  而在中国综合现代化评价指标中,人均知识产权贸易、人均知识创新经费、人均国民收入、人均购买力、能源使用效率、人均制造业等指标,与国际差距比较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指数在不断向国际追赶。据最新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中国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中国现代化水平的第一次现代化指数提高了23点,世界排名提高29位;
  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提高了14点,世界排名提高27位;
  综合现代化数提高了11点,世界排名提高16位。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未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战略选择无外乎三种:
  第一种,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将来再考虑第二次现代化;
  第二种,同时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
  第三种,直接进行第二次现代化。
  研究者认为,第一条道路是不可取的,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第二条道路是最现实的。
  中国比较合理的战略选择应是,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
  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化为主和知识化为辅阶段,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建立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知识基础;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阶段,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知识经济具有相当规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阶段,知识化为主阶段,知识经济超过物质经济,知识社会初步形成,第二次现代化从起步期进入成熟期。
  而从区域协调发展进度研判,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适合全力推进第二次现代化,中西部部分中等发达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重,西部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第一次现代化,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三
  中国工业现代化怎样“跃进”
  工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工业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现代化,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满怀实业兴国梦想,探寻工业强国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新构想。
  目前,中国工业现代化在关键指标等方面相较工业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未来打造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任重道远。
  追赶式发展的中国工业现代化
  从18世纪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比例经历了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起步比主要发达国家晚了约百年。
  从清朝后期的工业现代化起步,到民国时期的局部工业现代化,再到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在工业的投入、效率、供给能力、消费水平、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制造起步于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从小到大,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现已跃居世界第一,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再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
  1960年至2010年间,中国工业增加值提高了约9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6倍。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属于工业初等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综合工业现代化指数为34,排名世界第59位。
  中国工业现代化呼唤升级版
  工业比例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对比来看,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优势及劣势十分明显:规模上,无论是工业规模还是制造规模,中国都排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占比分别达到20%与24%。
  但“工业强国不是建立在地摊上”,质量中下游、专利以外围专利为主、环境压力大构成了三大劣势。
  从中国产业结构来看,农业比例高、服务业比例低,工业比例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与美国相比,2015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约是美国的1/6。
  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只有部分领先行业可比肩4.0。
  《世界经理人》报告结果显示:中国近九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处于初、中级水平。
  2015年,我国制造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仅1/3,大中型制造企业也刚超过50%。而美德日等国制造业数控化率已达80%至90%。
  找好突破口,完成质量、标准、设计三次跃进
  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2015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描绘了蓝图。
  其中,质量为先、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是解决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要点。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质量品牌作为生命线,明确企业法人质量责任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培育,叫响“中国质量”,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等问题突出。
  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之一。
  无论是基于对全球资源的巨大依赖和提升未来制造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还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青山碧水的盼望和要求,推进绿色制造都到了紧迫关口。
  必须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未来30年,中国工业的世界声誉要实现三次跃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量,从中国质量到中国标准,从中国标准到中国设计。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四
  中国农业现代化重点在哪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19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中国选择综合农业现代化路径,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具有坚实基础。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依然是短板,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食物供应量成倍增长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十几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实现连增。2016年,中国粮食总产12325亿斤,虽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中国“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民增收实现连快,2016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连续7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如果放在更长的历史跨度来看,中国农业在近5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更是显而易见。
  以人均食物供应量来看,从1961年的每天1439千卡上升至2013年的每天3108千卡;人均蛋白质供应量从1961年的每天39.5克上升至2013年的每天98.04克。
  多项指标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科技投入增加,农药和化肥使用密度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1960年以来,中国农业增加值提高了30多倍,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了3倍多。
  谷物单产和小麦单产分别提高3倍和7倍多,水稻和小麦单产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谷物单产已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值,人均食物供应也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挑战:农业生产率的国际差距较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属于一个农业初等发达国家,处于农业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
  比较来看,欧洲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美洲和亚洲,中国的综合农业现代化排名世界第65位,低于中国现代化整体水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很多新旧矛盾,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现代化仍存在短板。
  研究表明,2016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76%,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5%,约为美国和法国的2%。
  中国农业发展“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在全球经济低迷和主要农业国家连年丰收的大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中国农业竞争力不强问题日益凸显。
  补齐短板是实现中国完整现代化的必要一棋
  去年10月底,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五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化同步”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补齐农业短板。
  为达成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创新强农必不可少,需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责任制,完善中国农业创新体系,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
  农业创新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由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国家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和中央企业等组成。
  区域农业创新体系以省市农业为基本单位,建立区域农业科技责任制,以农业高校为责任人,以网络为平台,以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为纽带,以服务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合作创新,促进技术转移,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效率。
  此外,消灭绝对贫困现象,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要把农村这一贫困现象多发区纳入进一步重点帮扶的考虑范畴,同时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未来30年,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关注三个重点,即农业效率现代化、农业结构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需要实现三个转型,即从粮食型向营养型、从产量型向效益型、从生产型向市场型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全国人民的营养水平。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五
  中国服务业现代化如何赶超
  4年前,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首次超过工业,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如同工业现代化一样,中国服务业现代化也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现代化,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从服务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既需补课,又要赶超。
  中国服务业现代化水平约为发达国家平均值的1/3
  从世界范围来看,2010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占世界经济的比例超过70%,而农业和工业分别约占3%和27%,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部分。
  201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384221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8%,在三次产业中继续领跑。
  服务业占GDP比重已上升为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比第二产业高出20.8个百分点。
  中国已正式步入从工业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的转型期。
  在近年来的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和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成为中国服务业增长的新动能。
  但与此同时,中国服务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不小。
  2013年,我国服务业现代化指数为35,排在世界131个国家的第59位,属于服务业初等发达国家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
  同年,高收入国家服务业现代化指数平均值为100,美国为110。
  中国知识经济国际差距显著
  如果说1760年至1970年世界经历了服务经济的第一次转型——即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变化,那么第二次转型则是1970年以来现代服务业向知识型服务业的转型。
  知识型服务业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部门,包括专业和科技服务、教育、信息、文化、健康和金融服务等九大类型。
  按照服务的知识含量,服务经济可以划分为知识含量低的传统劳务型服务经济和知识含量高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后者是我国服务业的短板。
  以2010年人均知识型服务业增加值作比较,美国是中国的20多倍,德国是中国的10多倍。
  要建成知识经济强国,核心指标须达标:知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超过40%。
  建设知识经济强国,既要补课又要赶超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依然巨大,随着各项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人才红利、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中国充分释放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政策红利,发挥“十三五”规划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
  如果说,发展劳务型服务业是补课,完成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那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就是赶超,完成从服务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知识型服务业是一种高知识、高创新、高增值、低能耗的产业,应作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点领域和方向。
  未来30年,应重点做好三件事,即大力发展劳务型服务业,推动服务质量现代化,建设流通服务强国;优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推动服务内容现代化,建设知识经济强国;加快诚信文化建设,推进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质量的诚信社会。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六
  生态现代化如何创新
  新世纪以来,生态现代化已成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突出短板。经过近40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高强度迸发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生态现代化面向未来,负重前行。
  深化生态现代化理论,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文明。20世纪80年代,德国、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首次提出生态现代化,并据此描绘出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工业化的环境压力,让中国在通往现代化之路上背上沉重的环境包袱。
  摆在中国面前的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重复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
  第二条路,直接采用发达国家目前的做法,全面实行生态现代化;
  第三条路,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
  经济发展慢了,不行;环保出现问题,也不行。结合国内外条件,中国作出选择:综合生态现代化是一条适合国情的合理路径。
  于是,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生态文明的探索伴随着经济现代化渐次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绿方式”,绿色生态的现代化理论不断深化,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新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引领下,中国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开展环保督察、推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广河长制……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成效日显。
  加速完成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未来,中国生态现代化须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为三个突破口,以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的“三化一脱钩”为主攻方向,实现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的战略转变。
  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重中之重。更有力的系列举措亟待实施:走绿色城市化道路;实施绿色家园工程;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实施绿色消费工程,扩展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
  生态现代化呼唤创新、合作
  根据测算,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先后完成,人口规模、资源需求、环境压力可能会达到峰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都将放大。
  绿色科技创新是生态现代化中的核心机制。在完成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技术创新是中国目前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尤其要推动与生态现代化相适应的环保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现代化事关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其中有合作,也难免冲突、对抗。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冲突和对抗是环境运动的突出特征。80年代以来,环保领域的斗争仍此起彼伏,但环保合作成为主流。
  今天,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空气污染扩散、废物污染转移、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都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需要全球公民的民主参与和平等合作。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七
  十九大全新布局现代化为何提速
  自从历史庄严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现代化的接力棒交到中国共产党手中,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
  从“四化”、“三步走”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拓展现代化途径。从全面小康到全面实现现代化,两个一百年目标得以贯通。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又进行了全新布局。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现代化的马拉松赛场,领跑者是发达国家,落后者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研究领域,人们常把发达国家称为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称为非现代化国家。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受外部世界影响,几次现代化机遇为外力所打断。但在国家现代化的竞技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不甘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化不断参照世界先进标准,奋发图强。
  然而,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长跑远非一蹴而就。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指出,2014年的中国处于初等发达国家行列,位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
  党的十九大将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关联,明确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承诺和宣誓,昭示着责任和担当。
  “这是振奋人心的承诺和号召。”十九大代表、湖南永州市委书记李晖注意到,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时,还特别强调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这8个字。“能够和千千万万党员一道,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辈当自强不息、奋力而为。”
  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综览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采取分领域、分时段、分步骤的做法。
  按照国家发达的分类标准,世界上的国家可分为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后三者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而要早日实现现代化,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初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是两步走,先升级为中等发达国家,然后成为发达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国情世情的变化,不断设计国家现代化路径和目标。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工业化强国。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三步走”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速了国家现代化的时间表,细化了路线图。
  党的十九大认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同时,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一个“奋斗十五年”历程,将从“创新型国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社会文明”“人民生活”“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美丽中国”等六大维度出发,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奋斗十五年”历程,目标指向更为远大,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三个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新的奋斗目标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新的奋斗目标也在接力奋斗、层层递进”。
  令人瞩目的是,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目标”,实际上是根据我国发展情况,将过去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前到2035年来实现,进程缩短了15年。
  《中国现代化报告》此前已经做过定量分析,如果按1990年~2012年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进行测算,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之前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十余年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也就是第二个百年目标。
  统筹部署,全面发力,推进各领域现代化
  国家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过程,包括全部领域和各个层面的现代化。针对现代化命题,十九大报告给出一系列新提法、新表述,对推进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生态、军事诸多方面的现代化,作出分门别类的部署。
  十九大代表、山东潍坊市委书记刘曙光表示,报告按照不同领域的实践层面进行了详细部署,“提出了上百条新举措,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落实有策,行动有方”。
  在国家政治层面的现代化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十九大报告系统规划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经济领域跨越转型关口的迫切要求。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十九大纳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
  实现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立足于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十九大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在具体安排上,强调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等。
  十九大代表、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校长杨琼英表示,教育工作者也要进入新时代,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十九大代表、贵州省印江县委书记田艳注意到,相比过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表述,十九大报告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新增了“美丽”二字。“无论是到2035年,还是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突出地位。”
  十九大报告从战略高度谋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方面,十九大强调:“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在具体军兵种上,又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
  可以预见,十九大之后,中国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视野更开阔,目光更笃定,步履更矫健。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八
  中国现代化之路启示世界什么
  中国现代化道路有何独特经验和优势?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何不同内涵和特征?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启迪?
  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然后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国的做法是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两步并作一步走”,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辟一条新道路,树立一个新标杆。
  政党优势,制度优势,理论优势
  中国从1840年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到1950年才入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在1950年以前,中国缺乏现代化理论,缺乏现代化目标,国家现代化过程是一种“简单模仿”。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顺利进入和完成国家现代化,近代至新中国成立时期遭遇现代化道路“梗阻”,严峻的历史条件、外部环境,都对中国现代化提出考问:中国如何才能步入国家现代化的正轨,最终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不容否认的是,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者,没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中国现代化必将徘徊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境地,举步维艰。
  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化机遇由此出现崭新的曙光,拥有了一条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扫清国家现代化障碍的道路。
  通过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自此,新中国大规模开展工业化,探索对接现代化路径。
  但肩负起国家现代化重任,绝非易事。它必然伴随着痛苦、挫折和人们不希望看到的副产品。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评价说,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国家执政党的区别之处,就在于这个党具有自己的使命感。
  英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的领导者,是中国现代化的设计师,“所以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关键作用,根本无法讨论中国的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提供有力政治保障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和发展引领国家现代化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奔向现代化,中国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频创奇迹,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均衡发展
  当前,世界现代化进程仍在深化、发展。从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理性化等为主要特点的第一次现代化,到以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全球化、智能化等为主要特点的第二次现代化,世界现代化浪潮汹涌澎湃。
  世界现代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发展也极不平衡。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相当于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体量,实现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世纪工程,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发展不同步、不平衡现象,难以避免。
  中国有些地区的发展水平虽然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值,早已迈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但仍有不少地区处于由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过渡阶段,部分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
  除却区域现代化的不平衡性,中国现代化进程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领域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具体到每项现代化指标的比较上,现代化的程度存在差异,现代化的步伐有先后之分。
  现代化的不同步、不平衡,容易带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不同步、不均衡。
  与一些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命脉被金融寡头或利益集团把持不同,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如此评述中国现代化取得巨大成果的缘由。
  为解决不平衡问题,中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同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针对各领域存在的现代化短板,中国从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破题,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路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现代化铺路。
  从改革开放时期倡导共同富裕,到党的十九大高扬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执政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给中国百姓带来的获得感日益增多,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后发赶超,“弯道超车”
  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路径,中国必须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然后,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型;最后,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事实上,一国对于现代化路径的选择,需要更深的筹谋。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应是充分利用各种后发效应,采取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地学习、引进高新技术改造而获得生产力,短时期内高速度跨越性发展和带动广泛社会改革,以加速追赶发达国家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连级跳”过程。
  经验表明,采用传统模式,中国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搜集1860年以来世界现代化的各种数据建立相应理论模型,并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后,发现中国现代化路径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而是采用两次现代化“并作一步走”的协调发展模式,以“弯道超车”的“运河战略”,追赶西方发达国家。
  如今,中国借助后发优势,已经从农业社会演进到工业化后期社会,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存的基本态势。
  十九大召开期间,瑞士《新苏黎世报》以“中国走向新时代”为主题展望未来中国现代化之路:“到2020年实现小康;到2035年转型为一个被认为在全球竞争中拥有特别创新能力的经济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百岁生日时,中国人应该能过上一种比此前更幸福、更安全和更健康的生活。”
  多元模式,自主选择
  现代化从来不只有单一模式,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选择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对于现代化的实践,不同国家做法既有共性也有差别。现代化的不同要素组合形成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采用的策略不同,在某个时期相对优先发展某种要素,也会形成不同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面临与中国现代化任务相似的发展中国家不少。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少发展中国家因为模仿西方发达国家,选择不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遭遇困难和陷阱,或经济停滞,或社会动荡,乃至国家分裂,迟迟未能顺利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中华民族无疑是伟大的。它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并在农业文明时代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它痛失工业革命的机会,在200多年现代化浪潮中成为落伍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面对现代化的差距,中国没有气馁,也没有盲目去邯郸学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以自主战略立场,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不去机械克隆西方现代化模式,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路。
  中国之路的成功,也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也始终尊重和鼓励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各自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成功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的力量。与数百年来传统大国通过建立殖民体系、对外武力扩张实现强大截然不同,中国的发展壮大完全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开创了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当前历史方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之路,全球瞩目;中国方案,世界借鉴。
  古巴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巴拉格尔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最佳选择,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己的历史、社会经济条件和地缘政治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也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它目前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而且在于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一种“参考经验”。

点击分享此信息:
没有了   |   下一篇 »
相关文章相关文章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8 http://www.hlj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22290号-23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